浙江麗水市遂昌縣檔案館高效推進消殺設備升級助力檔案保護提質增效
撰稿:祁宏、通訊員:雷金香(遂昌縣檔案館)
在數字化與生物安全雙重挑戰下,尤其是面對山區溫濕環境極易滋生的菌蟲霉塵難題,遂昌縣檔案館以科技創新破解檔案保護瓶頸。近日,遂昌縣檔案館全新落成的MQ-800W等離子臭氧檔案消毒艙正式投用,標志著該館在檔案安全保管領域實現跨越式升級,這一由館領導班子統籌謀劃、精準落地的科技項目,為館藏10余萬卷珍貴檔案構筑起抵御生物侵害的現代化安全屏障。
遂昌縣檔案館大樓
針對山區溫濕地區檔案庫房面臨的菌蟲霉塵威脅,以及傳統消毒方式效率低、兼容性差等痛點,遂昌縣檔案館經過多次專題論證,確立了“安全高效、綠色智能”的建設方針。此次啟用的“森林雨”牌MQ-800型消毒艙,采用等離子與臭氧雙重協同技術,單次可處理600盒檔案(以20mm厚度檔案盒計),日均消毒能力超2000卷,顯著提升了館藏檔案的流轉效率與防護時效性。設備運行期間,艙內臭氧濃度穩定維持在≥100mg/m3,對山區檔案庫房常見頑疾——如黑曲霉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殺滅率達99%以上,同時確保紙質檔案材質零損傷,在檔案實體保護與工作人員職業健康防護兩方面實現了關鍵性技術突破,為山區檔案館提供了對抗高濕環境生物侵害的強有力新抓手。
為最大化發揮設備效能,該館同步推進三項配套改革,通過流程再造,建立聯動機制,檔案周轉效率提升40%,并精準部署物聯網監測系統,實時顯示艙內溫濕度、臭氧濃度等8項關鍵參數。作為檔案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礎設施,該消毒艙的一體化設計兼具智能化與實用性,配備4輛專用消毒車,操作便捷,2小時即可完成全流程消殺,為珍貴檔案的長期安全“存史”提供了堅實可靠的技術保障。
從傳統熏蒸到智慧消殺,遂昌縣檔案館的轉型之路印證了科技創新對文化傳承的支撐作用。其成功實踐,為深受菌蟲霉塵困擾的山區溫濕地區檔案館提供了可復制的“遂昌經驗”,是新時代檔案安全體系建設的生動樣本。隨著更多科技手段的應用,這座浙西南的檔案館正穩步邁向“安全保管示范館”的新目標。
此次在上海著名檔案消毒專業公司指導下,進行的設備的升級工作得以順利開展,,不僅是檔案保護技術的革新,也是依照科學規范管理檔案的具體實踐,更是直擊山區溫濕環境檔案庫房“痛點”的職業防護技術突破,。新技術的應用,為守護實體檔案免受菌蟲霉塵侵蝕提供了高效、安全的利器,從根本上夯實了檔案事業“存史”根基,確保歷史記憶在復雜環境下得以完好傳承。
上一篇:沒有了!